#選擇看什麼樣的卡通_決定孩子的氣質
有幾個幼兒界很紅的卡通,是在孩子成長的任何階段,我從來就不主動讓孩子接觸到的。
一個是巧虎,一個是喜羊羊。(對不起我實話實說了)
巧虎主打為了讓父母輕鬆教養,表面上教了許多教養與自理的內容,但其實內容接觸過後,感覺到它都是給孩子指示一個最直接的結果,通常就是大人希望孩子做到的事情,洗臉、刷牙、擦屁股,做乖,變好...之類的,而非引導孩子去達到這個結果。
非引導式教養的話,簡單講就是洗腦的感覺,所謂防堵式的教養。
我的擔憂是孩子會失去培養一個習慣時,過程中應有的思考辯證。再簡單的事情都應該被辯證,要給孩子充足的時間與機會去問「為什麼?」。「為什麼」不是在挑戰父母,也不是叛逆,它是一個思辨的過程,溝通對話,引導的開始。有引導,有思考,一件事的結果才會被內化。
所以當一個卡通,教導孩子每件事只有一個結果,可能無形中扼殺了其他發展及選項,讓孩子盲從勝於表現出個人性格與特色的時候,我會很直覺地排斥它。
喜羊羊...唉,都不知道該從哪裡說起。就是給人一個封閉社會思想下的產物的感覺。
所有的角色都很鮮明,但是都只表現在非常表面的地方。女生的羊就是愛漂亮,喜羊羊很聰明但接近投機,老是是愛作弄老的羊這個我不懂。懶羊羊就等於愛吃零食,討厭勞動...整個卡通充斥著許多的刻板印象。每集大概都有灰太狼被老婆打的橋段,每次都有無聊當幽默的笑點。
觀後感就是太多不可取的地方。沒有太多有學習價值的正能量在裡面。
我讓孩子接觸3C是採取階段性開放的-
四、五歲前的幼兒期間完全不主動提供。
國小開始一天可看30分鐘電視節目。
小二之後提供孩子可用電腦搜索的網路區。有書本上或討論中出現的問題才能使用。
小二開始,週末可以看一個電影長片。
孩子始終沒有機會接觸大人的手機或平板,也養成不依賴3C來娛樂自己的習慣。
到達這個孩子能夠自律,不會沉溺的階段,我就可以開始放心地給他們更多自由使用的空間,也可以放心接受遊戲機這類的東西進到家裡。
不依賴3C的時候,一包玉米粉就可以玩得很開心😆
今天也要加油,我們一起繼續為孩子把關喔!